top of page

在格勒高商读研是怎样一种体验(二)

热热闹闹的拓展训练


对于国际新生来说,刚开学的这段时间往往最尴尬,不仅要手忙脚乱地适应当地生活,尽快调整学习状态跟上课程,甚至还有可能要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不适。不过最麻烦的,应该是怎样才能迅速地和班里的各国同学混熟。完全不认识的各国人民凑在一间教室里,装模作样地打了招呼之后要么是迷茫而不失礼貌的傻笑,要么就是没话找话的硬聊,紧接着就是当着所有人的自我介绍,尤其对于大部分相对内向又从没在公开场合讲过一个英文单词的中国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公开处刑。好不容易忍过这堪比一个世纪般漫长的30秒,脑子里各种课程安排,学校规定,讲座培训,各场馆开放时间还搅成一团浆糊,结果又摊上了第一轮小组作业,看着完全对不上号的一张张脸,我相信你们此刻只想去湖边自己静静。面对这种情况,以我这些年的经验,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找自己国家的小伙伴抱团取暖。不要认为这是专属中国学生的特色,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这是人类生活习惯的普遍性,不要总嘲笑我们自己人。

不过为了保证国际项目能够真的体现国际性,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都会采取措施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比如我所在的MBA项目,算上我就俩中国人,结果还没等见上一面,学校就本着“同国籍尽量不同班”的原则把我们拆散了。于是我们都成了自己班上唯一的中国人,扎堆的可能性在开学前就被学校死死扼杀在了摇篮里。集体报到第一天的场面就更加刺激了,整个专业54个人来自超过20个不同国家,认脸记名字成了大家面对的共同挑战。我们学校为了让学生们快速混熟,会以班级为单位在报到的这一周组织一次拓展训练,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传统项目。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对这一活动感到期待,比如从小大脑不发达,四肢更加不发达的我。我在活动前一天晚上都没睡踏实,满脑子都是自己挂在绳上上不去下不来,直接以丢人显眼闻名全系的画面。结果就是第二天一大清早顶着俩黑眼圈就醒了,一路强装镇定到校门口集合。

悠哉的法式早餐




在一番热情又不失礼貌的打招呼后全班开始向Bastille移动,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早晨的太阳也很舒服,但是我已经开始琢磨挂在绳上怎么求助才能不会太丢人。我们学校离山顶上的Bastille不远,穿过火车站沿河走就可以到坐缆车的地方。按照我们中国学生的经验,但凡集体活动,学校肯定是一大清早就要把人从床上拽起来,然后老师班干部轮番耳提面命,各项活动时间精准计算,安排好负责拍照写报道的同学,有时还得来个班级间评比什么的,尤其这种拓展训练类的活动,团队间的积极性不就体现在争个名次上么,跟公司里带着KPI做任务没啥区别。习惯了这种模式的中国学生刚来到欧洲面对突然放松的慢生活肯定适应不了。

按照我的理解,早上九点才集合肯定就直接出发然后分组比赛。结果二十几个人以老年人饭后遛弯的速度晃到半路,系主任大手一挥:“我估计大家有点累了吧,我们先去喝个咖啡吃个早点休息一下。”而此时距离我们出发不过一刻钟时间,我只能不断提醒自己现在是在法国,做什么都要慢下来。于是在欢呼声中大家集体拐到教堂前的咖啡馆吃早饭。坐下后依然是慢慢点单,慢慢吃喝,尽管只是一杯咖啡一个羊角面包简单组合,却没有一个人急着吃完,大家都在忙着聊天熟悉彼此,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班是各国话唠凑在一起了。

大家吃饱喝足继续晃着去做缆车,气氛已经比刚开始的时候更加热络了,看来吃吃喝喝不管在哪里都是最朴实有效的社交手段。

祥和有爱的活动